● 从2016年1月到2017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分四批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全覆盖式督察。2018年6月和11月,中央环保督察分两批又对河北等20省(自治区)进行了“回头看”
● 从试点督察到正式督察再到“回头看”,中央环保督察始终把地方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国家环保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落实环保主体责任,推动被督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作为督察的重点之一
● 地方党委、政府在推动生态环保工作中存在的对生态环保重视不足,对督察整改工作要求不高、抓得不紧,部分整改任务进展滞后等问题已成为突出的共性问题
推动解决逾15万个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立案处罚4万余家违法企业(单位),3万余名官员被问责,向31省(自治区、直辖市)移交509项责任追究内容……近日,随着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以下简称督察组)“回头看”意见反馈工作的结束,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完美收官。
从第二批10个省“回头看”反馈情况以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公开的典型案例来看,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仍然突出,且花样不断翻新。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以下简称督察办)介绍,地方党委、政府在推动生态环保工作中存在的对生态环保重视不足,对督察整改工作要求不高、抓得不紧,部分整改任务进展滞后等问题已成为突出的共性问题。
督察办有关负责人向《法制日报》记者透露,将于今年启动的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会有新考虑,其中可以明确的是,第二轮督察将着力解决第一轮督察中发现的共性问题。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党内法规《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经党中央批准,很快将正式发布实施,为第二轮督察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
第一轮督察全覆盖
解决逾15万个问题
从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不仅实现了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覆盖,而且还对河北等20省(自治区)进行了“回头看”。
据介绍,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共受理群众举报21.2万余件,绝大多数已办结。其中,立案处罚4万余家违法企业(单位),罚款24.6亿元;立案侦查2303件,行政和刑事拘留2264人。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共向地方移交509项责任追究内容。
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是社会各界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一致评价。
“没想到一个电话,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就解决了。”2018年11月的一天,成都市民周先生将一面写有“雷厉风行 成效显著”的锦旗送到督察组工作人员手中,感谢督察组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他们身边的环境问题。
原来,2018年11月,中央第五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四川进行“回头看”。得知这个消息后,周先生想起了两周前在成都东三环看到的一幕:一块绿地旁的水塘里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垃圾。于是,周先生试着拨打了督察组公开的投诉电话。出乎意料,周先生当天晚上就收到了督察组的回访电话。为此,他特地到投诉的那个池塘边看了看,垃圾已经全部被清走。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泉小区住了5年的刘礼端,对楼前“垃圾船”产生的恶臭以及满地流淌的垃圾液体十分苦恼,向小区物业投诉了5年,可始终没有人管。督察组进驻新疆的消息,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2017年8月11日中午,中央第八生态环保督察组举报电话一公布,他就立刻反映了“垃圾船”的问题。让刘礼端没想到的是,他反映的问题当天就得以解决。
据督察办介绍,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共解决了逾15万个类似问题。
环保督察倒逼改革
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今年5月15日,中央第一生态环保督察组向辽宁省反馈“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情况。其中,凌海市违法围填海项目也随之曝光。督察组在通报这起案件时,措辞极其严厉,公开批评凌海市委、政府违法违规围海填海,搞变通、乱作为,性质恶劣。
督察组发现,凌海市委、政府通过先后9次召开会议,修建配套公路,申请设立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违法填海、侵占湿地项目大开绿色通道。致使龙海馨港旅游有限公司海上湿地乐园项目违法围填海926公顷,其中东围堰区域压占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40公顷。
事实上,这只是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诸多违法围填海问题中的一起。在第一轮督察中,大量保护区遭到破坏的情况也被公开曝光。
2017年8月至9月,督察组在青海省督察时发现,《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放宽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管理要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禁止在核心区开展生产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定,放宽为在核心区严格控制生产行为,并允许一定条件下开展旅游活动。
对此,青海省在整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将《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自然保护区管制原则部分进行修改,确保符合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同时青海省将以省政府名义下发通知,明确修改后的自然保护区管制原则,并按这一原则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督察办有关负责人说,在第一轮督察中,他们发现包括保护区破坏、违法围填海以及一些岸线的管理不当等在内的很多问题,实质上暴露了地方制定的政策本身存在问题。他说,通过督察反馈以及公开典型案例等,也是在倒逼地方进行改革。
此外,第一轮督察还直接推动地方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其中包括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责任问责。“环保考核越来越严。”据他介绍,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转变发展理念方面,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中央督察组回头看
痛批不作为乱作为
5月23日,《贵州日报》发布消息说,贵州省委针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严肃问责整改不力相关责任人。经贵州省委批准,免去黄国宏同志播州区委书记职务,提名免去肖光强同志播州区区长职务。
看了督察组通报的情况,人们对这两位地方“父母官”被免职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2017年,督察组向贵州省反馈督察意见时说,遵义市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发布的“大气十条”等学习研究力度不够,部分工作部署安排不及时。对此,贵州省及遵义市均制订了整改方案。
播州区在公开的整改方案中称,“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带头做到每月至少研究一次环境保护工作”。
2018年“回头看”发现,播州区委为应付督察组,竟临时编造了10份常委会会议纪要,其中涉及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环保法律法规、重要文件等内容的会议纪要6份,涉及安排部署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的会议纪要4份。
督察组对此予以严厉批评:播州区委在“回头看”期间公然违反政治纪律,大量编造虚假文件应对督察,弄虚作假,性质十分恶劣。
令人瞠目的事件还不止这一起。前不久,第二批“回头看”向湖南等10省反馈了督察意见。从督察组反馈的督察意见看,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作为乱作为仍然突出。
四川省内江市在2017年环保党政同责目标考核中,未按规定对第一轮督察被移交问责的威远县进行扣分,2017年内江市东兴区在环保目标考核中排名全市倒数第一,并被内江市委约谈,但东兴区“四大班子”一把手年度考核均为优秀。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少数领导干部与企业串通一气,弄虚作假。为应对督察,少数领导干部通过微信群向企业通风报信,并直接指使、授意企业采取伪造危险废物处置合同、冲洗被污染的雨水沟、临时停产等方式敷衍应付。
陕西省渭南市及合阳县两级党委和政府不顾圣母湖旅游项目侵占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事实,不仅不予制止,反而将其作为重点项目大力推进;合阳县洽川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四年间不仅没有查处过一起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行为,日常监管几近空白,而且直接参与违规侵占保护区活动。
吉林省长岭县环保局甚至编造文件,为违法企业“打掩护”;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对群众投诉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芜湖、亳州一些地方不在整改中下功夫,而是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隐瞒问题,甚至在督察人员进驻前直接对填埋场覆土掩埋。
仔细翻阅督察组向湖南等10省提出的“回头看”及专项督察反馈意见,不难发现,督察组多次用“性质恶劣”来定性这些“花式”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法问题。由此可见,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带有普遍性。
第二轮督察将启动
重点解决共性问题
2016年1月4日,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察河北省工作动员会在石家庄市召开,中央环保督察对河北省的试点督察正式启动。2016年7月正式督察启动,8个中央环保督察组在一周的时间里完成了对内蒙古等8个省(自治区)的进驻。
从2016年1月到2017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分四批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全覆盖式督察。